精神成人
精神成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成人 > 正文

读《文化苦旅》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6-03-01

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分享的书目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算上自序与后记《文化苦旅》一共39篇文章。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作者目光所及之处接纳入笔下,用其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学知识将文化之旅娓娓道来。

悲喜荣辱,拿起这本书感情就随着文字一路起伏。黄河文明的兴衰,傲视异邦的莫高窟,我们华夏人矜持的欣喜着、又沉重的悲哀着,这是活了一千年的艺术;依山傍柳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雅柔媚,神形兼具的演绎着淡泊安定的世态人情,逐字读过连心绪也跟着平稳婉约了几分……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感慨无尽,但对于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情感也是强烈的。一直有说,余秋雨的文章媚俗、匠气十足、其书可看,但不可多看。

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不耐烦:这究竟是何许人也,敢这样张狂的把整个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来龙去脉都笼络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下一一解说!

可在厌烦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他的精确。比如那篇《上海人》,既道尽了上海人的尖刻与斤斤计较,又通过谦让与不谦让的比较深入到单元与多元世界观的差异中去,怎么不是以小见大?刚刚为《五城记》中“构建”、“召唤后代”这样的词汇而反感,再翻几页,苏杭与星罗棋布的江南小镇们又温柔的用吴侬软语烟波暮霭把刚才的对立情绪抹去,可在舒畅的同时,“人格方位与地理方位”又跳出来让我不得不撇撇嘴,把书放下,叹口气,再读。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文字上的完美尽管艰难,但毕竟是一种“技”,可修炼,可学习,可提高,还可炫耀,可虚张声势;而张狂也好,空泛也罢,当把每一个字看成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时,文字背后的体悟到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一种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炼,一种愿意负重敢于吃苦的力量,这些,大概《文化苦旅》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核心。


《道士塔》数来该是我全书最为熟悉的一篇,一遍一遍的翻阅,从悲愤到冷待,一边咬牙切齿一边心有戚戚。从痛斥王道士到冷讽余秋雨,连读后感都看了不下十篇。它是真的触动了我,因为文化。

那个普通中国农民打扮的“王圆箓”他卑微的,轻松地、将中国的绚丽荣耀与无尽耻辱,在同司大人、贝大人的依依惜别中抛给了我们。

那些外国的学者,因着名誉、因着利益、因着热忱,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然后轻而易举地,满载而归。

那些文雅的官员,犹豫着,摸着胡须,礼尚往来间,“省”下了这笔运费。他们才是最该死的,王道士的愚昧、掠夺者的欺诈,都比不过茶香缕缕的中国官员!

正如鲁迅先生的话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与你们

决胜负于城下!

岂止是决胜负,全部杀了都还觉得糟践了被污毁的文化。

也有读者言:“余秋雨在百年之后裹着一身‘文化学者’的知识优越感,坐在茶香四溢的书案前遥遥对视着世纪之初的暗夜里那焚尽生灵的硝尘,就像一个深宅大院里的公子哥儿申斥着他从未真正了解、认识过的看门老仆——你为何如此败家?这种道德优越感的自我满足又何尝不是一个笑话。”

但,这个笑话,你笑得出来吗?这般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题目本身太大,才觉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实得不易!

如果我到了敦煌,是否有勇气踏上莫高窟,望一眼道士塔,不为那分悲哀而流泪。

刘娇慧

  •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传统文化与心灵成长

    |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