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文化,成就自己的事业
尊敬的馆长,各位文化馆好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三个印象让我心中对文化馆这个团体充满敬意,也让我决定借您这里的宝地做最真诚的表达。
1.我们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一个“传统文化宣讲团”的学生找到我们文化馆的一位负责人,学生与我们馆长交流,回到学校他们都很激动,他说这是他们做传统文化以来得到的最热情的支持和帮助。一些孩子,有一腔热情,愿意用自己的言行传播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做了很多准备,但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仍是怯怯的,是我们文化馆,给了他们最热情的回应,给了他们最具体的帮助,实实在在的赞助、面向社会的宣讲平台。
2.我打开我们文化馆的网站,网站首页流动的字幕是“崇德尚艺,以文化人”,我们知道孔子教学,有四门教育,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四门教育首要是德行教育。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把德作为一种理念和宗旨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弘扬。
3.我们文化馆愿意为学生宣讲提供一个平台,愿意组织员工坐下来倾听我们并不成熟的宣讲,我为你们谦虚的胸怀,对青年学生的热情扶持,对传播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推动表示深深的敬意,我想,如果用一句有时代感的话来说,这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有说服力的行动。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有体现,《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
“首孝悌”中的“悌”有132个字
出则悌。出,离开自己的家族,要和别的人去交往,要进行某种社会交往,《孝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意思是说教人民有节有度,懂得尊敬他人,没有比教悌更好的方法,所以悌包含了礼节的教诲,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在人群中无以立足。有一个做传统文化宣传的老师在和孩子家长谈话,说:“你们的孩子有没有贵人相助,我现在就可以判断。”他们的眼睛都瞪得很大,现代人都很现实,一提到孩子能有贵人相助,就很专注。“孩子有礼貌,走到哪里都会遇到贵人,相反,孩子没有礼貌,不但不会遇到贵人,还会有很多阻碍。”
弟道也教我们已经成为职业人的同志和将成为职业人的学生如何智慧地理解规范,做有责任感、受欢迎的员工。
一、有尊重之怀,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中国古代是聚族而居的,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那么请问,这样大规模的一种家族形态,家族人数如此之多,这个家族怎么管理?我们现在都在讲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大学里面有MBA班、EMBA班,实际上我们应该回头看看,中国传统是怎么管理庞大的家族的,这里边有极大的智慧。
讲求弟道,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维系无数庞大家族和顺、友爱的极大智慧。而被中国百姓传诵千百年的“孔融让梨”、“赵孝争死”等故事,也正是兄弟友爱、履行弟道的典范。那么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家族里,弟道究竟是如何得以体现的,又能够产生怎样巨大的作用呢?
陈昉是宋朝人,他们家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大家族,十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可能是古代中国一个很高的纪录。他们的祖先陈崇,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他为家族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孝、弟”,他要求子子孙孙恪守不疑,代代相传,只有这样陈氏家族才能够绵延不绝。果然,陈氏家族枝繁叶茂,每代都出贤人,家族上下一片吉祥、安宁、和顺。陈昉这个大家族村落的中间有一个大厅,整个家族七百多口人同时在这里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大家就换上比较得体的衣服,扶老携幼来到这个厅堂,相互问长问短、问寒问暖,按照年龄、尊卑、辈分,次第而坐。陈家有个族规,只要有一人没有到场,所有人都不能吃饭,当然陈家的人没有不守时的,因为一个人不来,那么多长辈都不能吃饭。这就是一个家规,七百多人形成的一股家族凝聚力。
再说说陈家的狗吧,那么跟狗有什么关系呢?七百多人的大家族,养了一百多条狗。我们都说狗学主人样,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狗。陈家这一百多条狗非常有意思,性格非常温顺,这些狗不大叫的,跟路上的野狗完全不一样。更妙的是,根据史料记载,这一百多条狗也是一块儿吃饭的,陈家的食堂外面有一条很长的槽,一百多条狗都在那儿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这些狗居然也拖家带口地来,狗爷爷带着狗爸爸,狗爸爸带着狗孩子,排着队找到自己这一段槽。吃完东西以后,它们也非常有规矩,辈分高的狗先走,辈分小的狗就在那儿玩儿。而每次吃饭前,有几条很威严的老狗蹲在槽口,清点狗数。有一次几条老狗发现缺一条狗,所有的狗就趴在槽边不吃饭等着这条狗。为什么这条狗没来?原来它在家里洗澡,洗澡不是耽误时间了吗?这条狗赶紧跑过来,居然还非常抱歉地跟大家摇尾巴,低头跟别的狗打招呼。可见,这个家族居然以家族的友爱影响到了家族所豢养的狗,这个故事就叫陈昉百犬,成为传统中国家族友爱,履行孝道、弟道的一个典范,名垂千古。
当今的社会形态已经改变,中国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区域,比如客家文化区域还保存着一些大家族聚居的情况外,其他的都是小家庭居多,特别是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越来越多,弟道也就越来越难以被今天的孩子们所理解,但是这绝对不等于弟道在现代社会当中没有意义,彻底失去了价值。请大家不要忘记古人的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不就是弟道吗?弟道正是我们讲的泛爱众的基础。泛爱众是什么?博爱,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博爱完全是西方的东西。最早有这样一个概念出现,也是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只不过叫泛爱众。泛爱众,弟道,说到底就是一种博爱,如果我们都有一种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一种和平喜乐的地球人情结,就不会有复旦大学的黄洋与林森浩因言语不和而黄洋遭遇投剧毒化学品离开人世,也不会有走上街头的暴徒,把这样的精神融合起来,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不和谐?把这种友爱带到社会,有恭敬和关怀的能力,那你的事业还会不好吗,缺乏友爱不懂得尊重和包容,其实也是为自己的人生设下障碍,甚至布下危机。
二、去名利之念,谨言公正忍修身
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如果兄弟朋友之间不友爱,发生矛盾有争端,原因往往是两个:一个是钱财,一个是言语。这两个是惹事的。为了一些钱财,为了一两句话往往会导致不和。所以《弟子规》说得非常明白:“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果大家都把财物看得轻一点,哪里还会有怨恨呢?如果大家在言语上相互忍让一点,心里的不满也就自然而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除。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话肯定是绝对化,但是在经济日益成为大家重要关注点的今天,由于财物方面的问题引起兄弟不和的例子恐怕实在是太多了。
在古人看来,兄弟之间最要紧的是要共有财物,分配的时候要公正,特别是主事的当家人要公平,绝对不能偏私。明朝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叫郑濂,他家里也是七代同住,大门上挂着一块匾,叫“天下第一家”。这五个字怎么来的?原来郑濂是一个当官的,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有这么一个家庭七代同堂,一千多口人却从来不吵架,而且大家开心得不得了。朱元璋有点想不通,于是就把郑濂召来: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啊?郑濂说:启禀皇上,一千多口。皇帝就问:一千多口?你有什么治家的法则可以保证大家和睦相处啊?郑濂回答:皇上,也没有什么,就是不听闲话,不传闲话,言语不合就忍一忍。皇上一听:很好很好,来,领赏。朱元璋要赏东西给郑濂。赏什么呢?这朱元璋够小气的,就给俩梨。郑濂家里一千多口人,弄俩梨,也没办法,谁也不敢说皇帝赏得少,只好千恩万谢揣着俩梨就回去了。
两只梨虽然少,但却是皇帝的赏赐,理应让全家每个人都享受到。但是,郑濂怎样才能把这两只梨分给全家一千多口人呢?
郑濂回到家里,举着两只梨:今儿皇帝赏了我俩梨,大家看清楚了。说完郑濂叫人搬了一口大水缸,打来一缸水,把梨捣碎了泡在缸里,一千多口人每人喝一碗梨汤。朱元璋派去的校尉看到了这一幕,回去禀告给朱元璋:佩服佩服,这个家长绝对没有私心。朱元璋一高兴,就封这一家为“天下第一家”。
今天,我们奖金分配、项目排名都是我们太过计较名利,老子说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圣人后退不争先,反而能走到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护自己(与自己权益)的存在,不认为自己能得到什么,反而能确实得到,有道行的人不为自己的私利打算,所以能成就他自身的私利。无私才能成其私。
如果你有足够的境界足够的理念,胸怀与信心,那么成不成私根本不是需你计较的问题,如果你一心自身经营,老往前抢,锱铢必较,反而你什么也得不到,越时时事事为自身着想,越成为笑柄越丑态百出,越什么也做不成。目光高远,心态平和才是最佳状态。
唐朝时有一个人也很有名,叫张公艺,他家九代人同居,也很和睦,从来不吵架。唐高宗就想不明白,于是把张公艺给叫来:你家九代人,都说你们家很和睦,你有什么秘诀啊?这张公艺可真绝,一般皇帝问你,那你肯定就回答,我们家努力做到以下三条:第一,第二,第三。但张公艺没有,他一句话不说,请皇上赐笔墨和纸,然后低着头在那儿写,就是不抬头。皇帝一看这什么意思,你有那么多的经验要教给我啊?张公艺写完呈上去,皇帝一看,满纸就一个字:“忍”。我们知道,“忍”这个功夫实际上很难做到,但是对家族来讲,尤其对兄弟、血亲或者邻里、社会上结识的同事朋友来讲,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忍基本上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忍是一个修身的功夫,你就是要修身,修得住。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功夫,我们现在好像不大讲,但是有的地方讲。比如大家到路上看到好多人手上戴佛珠,有的人戴的佛珠很粗,有的人戴的佛珠跟小米粒一样小,缠一串戴着。有些僧人他为什么给你小的?因为他认为你脾气暴躁、火气大,就故意给你那么小的佛珠,你一粒一粒去数吧。你天天数天天数,性子就被磨慢了。所以,传统文化当中都是有讲究的,只不过我们现在不懂了。
俗话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我们在工作中要记得“规过于私室,扬善与公堂”。人生要有志气,绝对要当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要让坏习性主宰我们的命运,从怒变恕,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会意字,代表设身处地从别人的心,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你的怒气就可以消一半了,你发脾气发了五分钟,但你要花多少时间把坏脾气产生的不良影响去除。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
三、懂进退之礼,优美和谐利子孙
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个习惯影响孩子的恭敬心,也可能影响孩子以后事业的发展。曾有一个企业主管请广东来的客户吃饭,带了几位公司员工作陪,而作陪的员工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欢吃辣的,等菜一上桌,边吃边抱怨菜难吃,好不容易上了一道辣的,作陪员工把菜马上转到自己这里来,这样的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一个孩子处处懂得进退之礼,事交给他办,你就会很放心,所以领导带下属去赴宴,都是带上那些夹菜夹的很好,倒水倒的很好的,有了这个态度,会为孩子未来铺很好的路!
这是生活细节,但他能长养我们的恭敬心,有一句话讲“人的第一学问是为他人着想”,范仲淹的大儿子,取名范纯仁,中国人取名字是给孩子的期许,让他能时时提醒自己,期许他的孩子要时时存一颗仁慈之心。“仁”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什么意思,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孩子知道这是父亲对自己的期许,自然而然就会常常鼓舞自己,督促自己去往这个方向做。范纯仁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有一次范仲淹准备了五百斗麦子,叫范纯仁从京城运回江苏老家。在中途范纯仁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得知他父母去世了,没有钱安葬,还有女儿还没有嫁出去,生活比较困窘,范纯仁听了,马上把五百斗麦子卖掉,把钱拿给他,结果钱还不够,他当场把运麦子的船也卖了钱才够。
处理完之后,回京城见他父亲,跟父亲如实汇报情况,当他讲到钱不够时,父亲就说那你把船也卖掉,父子同心,都有一颗仁厚之心,家道不衰。
“坐”的延伸:怎么坐?主位一定是正对着门的那个位子,主位一般留给长辈或者领导,他坐在那个位置可以掌握全局的情况;桌子假如有条纹,条纹不能指向主位,这样不恭敬;坐还可以延伸到乘坐交通工具,一定要有秩序,排队排好,不可以争先恐后。上了车要往后面走,把前面的位子让出来。不要一上车,就挑前面的坐,这样就不给人家方便,要处处为后者着想。大家去注意观察一下,某个单位组队出去旅游,早上车的坐在前面,后来的人就要往后走。更有人到了酒店,很多客人一进门就把房间里面所有的灯统统打开,为什么?不用钱。发电的方法大多要消耗地球的能源,我们不能把差的水、差的空气,被破坏掉的天空,统统是喷了农药的土地留给子孙。
四、养谦卑之心,情怀仁爱藏智慧
“对尊长,勿见能”。对长辈和尊长你不要去显示自己的能耐,这一点我们今天更不注意了。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长辈知识的尊重。因为长辈年岁比较大,人生经历丰富,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过去讲,他们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个话当然不能绝对来看,但是在传统当中,对长辈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小辈一定要保持一种敬畏之心。第二个方面,要对长辈由于自然规律导致的体力下降,体能下降,健康状况的改变,保存一种感恩之心。因为你得想他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白发多了?为什么他的腰弯了?为什么他的腿脚不灵便?你不能在任何场合,给长辈带来一种伤他的刺激,所以《弟子规》讲,“对尊长,勿见能”。
现代社会,很多家长都鼓励孩子展现自我,却很少有人记得告诉孩子,对尊长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份谦虚谨慎的态度,而这也正是《弟子规》要提醒我们的。
“对尊长,勿见能”这是让我们养成谦卑的态度。
谦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第十五卦。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吉凶掺杂,只有这一卦六爻都是吉。
谦,亨,君子有终。
谦卦象征谦虚卑退之意,有谦德之君子万事皆能亨通,而且行谦有始有终。
《书经》里面提到“满招损,谦受益”,所以我们懂得谦卑,可以无往不利。《了凡四训》第四篇就是描述谦卑的益处,袁了凡先生参加过好几次进士考试,每一次他都仔细观察,发现有些人特别谦卑,对人很恭敬,很谦逊。年纪很轻却考上了。
老子主张雌柔谦卑的处世之道。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道怎样去称雄取胜,但我们保持温和谦让,就像地下的溪涧;一切看得清楚明白,如临永昼,但我们宁愿保持难得糊涂,韬光养晦;我们知道怎样获取荣誉,单为名宁愿忍辱负重,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困难和误解留给自己。
当我看见习近平主席与农民们席地而坐,唠着家常;李克强总理俯下头抚摸孩子的脸,我突然感悟到了什么。谦卑近伟大,人越是谦卑,他就越是接近于伟大。博大的胸怀,慈悲的心灵,圣洁的操守,仁爱的情怀。泰戈尔说:“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在生活和事业中,我们只有有一颗谦卑的心,才能受教,才能有人愿意帮助你,成就你。
有尊重之怀,四海之内皆兄弟;去名利之念,谨言公正忍修身;懂进退之礼,优美和谐利子孙;养谦卑之心,情怀仁爱藏智慧。
传统文化,重在力行,真诚希望我们都能立足传统文化,发展自己的事业,成就幸福人生。
谢谢!
2014年5月15日
宣讲人:苗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