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风
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儿女是父母的镜子。俗话说:家风可证源头请。只有父母正确的言传身教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看齐的标准。 视频+音乐: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家族,比如魏晋时期的王家、谢家,他们依靠政治地位拥有了显赫的名声。但时过境迁,这些家族很快就衰败下去了,有一首诗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这些家族的写照。但历史上还有一些家族,他们遵守《孝经》的准则,以孝义传家,历经岁月的变迁,依然繁荣昌盛,比如历史上的江南郑家,历经宋元明清,依然延绵不绝。那么,这样的家族他们是怎样培养良好的家风的呢?而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又能给我们提供什么借鉴呢?有请来自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的辅导员王桂娣做客绍职讲坛,为您讲述“好的家风带学风”。
今年的策划,央视选择了“家风家规”作为切入点,在采访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尽管形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但许多家庭的家风家规却可谓殊途同归。 “仁义礼智信”、“本分做人”、“吃亏是福”、“勤俭持家”、“光明磊落”……甚至诸如餐桌礼仪、站姿、坐姿、走姿等等生活小细节都有不少共同之处,正所谓从善如流。采访到赵本山时他表示:“我头发都白了,我爹活着的时候还骂我,嫌我生活不够节俭。做人心地要善良,学会尊重别人;胸怀坦荡一些,放下一些,因为人所有的纠结都是跟自己过不去(不是有一句话叫做生气就是把别人的错误对自己的惩罚吗,本山大叔还说了);人要有信仰,爱国家,不爱国的人我看不起。”其实,我们社会的道德观念不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组成的么?每个人都将自家的优良传统贯穿于为人处世的始终,就汇聚成了整个社会的正能量。
听完了别人的家风,在思考我们自己家的家风时,不妨先一起走进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鲁迅先生的周家家风。都说: “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那么说到鲁迅先生这根纤维还得从一个”早“字说起。
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就你所了解的鲁迅,童年是快乐的吗?—学生回答
清末绍兴城里有一所著名的私塾叫三味书屋,三味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小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先生已经开始上课了。看到他迟到了,寿老先生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说到这儿,同学们不防回想一下,你是否有迟到的经历,你的迟到又是为什么?闹钟破了,公交车堵车了,亦或是老师上课无趣……再回想一下迟到后的我们有什么反应?恨不得给自己找个地缝还是理直气壮……而鲁迅听了先生的教诲后,只是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可没有谁知道,鲁迅迟到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的“孝”。在鲁迅的文章里讲他小时候父亲病重,大夫开的药引子是“成年原配的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的甘蔗,下沉十年的米”,现在看来这样的药引子确实无稽之谈。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不难发现,鲁迅先生从小严格要求自身,以诚信立身,以好的家风带好的学风。其实这和他的母亲鲁瑞的教育密不可分,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能够看懂《三国演义》、《水浒传》。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总之,鲁瑞是一个慈祥、乐观、开明和坚强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女性。这影响了周家兄弟三人。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和他的母亲在性格上有着相似的一面。在鲁瑞的培养和影响下,周家出了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的鲁迅,也出了被史学家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周氏三杰”。
不同的家风,会造就不同的人才。家风,其实是一种启蒙。学风,其实是一种人生的祭奠。家风促学风,良好的学风,犹如春风拂面,润物无声。都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其实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做的各位在不久的未来都将为人父母,你们为自己的下一代做好身教的准备了吗?拿经典歌曲班班唱互动为例,有些同学积极组织,主动参与,为班级的班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有些同学认真履行自己是班级一份子的职责,牢记歌词,紧跟班级步伐;有些同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班歌少一个人唱不会影响整体水平,少我不少多我不多,要知道什么叫做班歌,只有人人会唱,人人想唱,人人爱唱那才是一个班级的班歌。学校是家庭教育的一面大镜子,你在学校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就是你在家里表现的反射。
坐在教室的我们在进入校园前,都渴望有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整洁美丽的校园,亲切友好的同学,平易近人的老师,这一切都在我们的殷切希望中慢慢升温。可是来到校园后,一些不文明音符渐渐浮现了,整洁美丽的校园多了垃圾的陪伴,亲切友好的同学打架了,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因为一些同学的迟到旷课变得不和谐了。这一切都是谁的功劳呢?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既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又是学校里的一份子,在家庭中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形成良好的家风,在学校里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浓厚的学术氛围而努力,使我们沉浸在健康向上的校风中。
宣讲人:王桂娣